广告区域

广告区域

晁错教案(晁错老师是谁)

时间:2024-02-22 阅读:3 评论:0 作者:admin

本文目录一览:

文言文《过秦论》教学设计

1、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,代表作《论积贮疏》、《陈政事疏》、《过秦论》上、中、下三篇 。其中《过秦论》 总结 了秦代兴亡的教训,实则昭汉之过。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,渡湘水时作辞赋《吊屈原赋》,亦有《鹏鸟赋》等作品。

2、其中《过秦论》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,学习时,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,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,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,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。

3、《过秦论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并积累归纳“制”“亡”“利”“固”“遗”“度”等文言实词、虚词和句式。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、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。

4、. 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,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。 4 . 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,缜密的结构,精当的铺垫。 【 指点迷津 】 重点: 1 . 了解作者贾谊。 2 . 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。

5、现依据教学大纲、考纲、教材、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、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。

6、文言文《过秦论》 主旨和结构《过秦论》分上、中、下三篇。 这篇课文是上篇,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,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,最后指出,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”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。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。

高二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教案

1、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,心胸狭隘,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,顾全大局。廉颇炫耀自己“有攻城野战之大功”,鄙视蔺相如“徒以口舌为劳”;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:“顾吾念之,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,徒以吾两人在也。

2、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。蔺相如在虎狼成群、险象横生的环境中,置个人生死于不顾,以国家利益至上,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,赢得了国家的尊严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《史记》中著名篇章——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

3、教师明确:这篇课文节选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(原传全文,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、蔺相如、赵奢、李牧的事迹)。

4、认识廉颇、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。 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、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。 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。

5、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导学案 学习目标 (知识目标)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;牢记文学常识;梳理文章结构。(能力目标)把握人物性格,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。

6、蔺相如在虎狼成群、险象横生的环境中,置个人生死于不顾,以国家利益至上,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,赢得了国家的尊严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《史记》中著名篇章——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 或以“完璧归赵”、“负荆请罪”导入。

二年级传统文化“格言警句”教学设计

.以家为家,以乡为乡,以国为国,以天下为天下。 ——《管子·牧民》2.临患不忘国,忠也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3.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——屈原《离骚》4.苟利国家,不求富贵。

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往事越千年,传承永不变。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,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,弘扬时代创新精神。传古今文化,播东方神韵。传播古典文化,成就华夏修养。

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屈原《卜居》苟利国家,不求富贵。――《礼记儒行》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

荆轲刺秦王教案

提示: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? 荆轲刺秦王,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,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,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,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。

为此,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,然而田光已老,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,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。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。事败后,秦大举攻燕,于公元前222年灭燕。

赏析第三部分“廷刺秦王”,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样的体现。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,可谓波澜迭起,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一部分情节可概括为:厚遗蒙嘉———顾笑武阳———图穷匕见———倚柱笑骂四个场面。

而荆轲的身份只是一个将亡小国的使臣,然而正是这种义无反顾、不为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与气势震慑了秦殿之上的王与臣!因此,这对于塑造荆轲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。

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

1、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,贞观十一年(637)从三月到七月,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,劝太宗“鉴彼之所亡,念我之所以保”,励精政道,巩固统治。《十思疏》便是四疏中的一篇,阐明了要“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”的道理。

2、但李斯的《谏逐客书》开门见山,不绕弯子,首句就犀利明快,一语中的:“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”而魏征的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则通过比喻、对比等反复引导,最后才讲出“十思”的具体内容,点出其重大意义,写得语重心长,恳切深厚。

3、.作者:魏征(580—643),字玄成,馆陶(今属河北)人,唐代文学家、政治家、史学家,韧为太子洗马,太宗即位后,擢为谏议大夫,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.魏征知无不言,敢于直谏,史以“诤臣”称之。

文言文判断句教案

1、为了表示是判断,而不是客观的叙述,这种句子最常在句末使用助词“也”,有时还可以在句首使用“夫”等助词。 否定性的论断句中常用副词“非”,肯定性的论断句中,有时可以用“必”等副词。

2、如上文“滕,小国也”是“也”位于句尾的判断句。其他如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,“……者也”也是判断句。如上文“事齐乎?事楚乎”中“……乎,……乎”就是一个选择文句的固定搭配。

3、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通假、词类活用(名作动、形作名、意动), “其、而、之”等虚词以及判断句、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。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,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。

4、者也判断句:表示类属关系。滕,小国也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表示等同关系。昔者鬼侯、鄂侯、文王,纣之三公也。《鲁仲连义不帝秦》。表示比喻。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ascella21.com/post/5948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!

评论区 交流一下吧!

共有0条评论来说两句吧...

欢迎 发表评论: